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溝通交流的方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教師 中學生問題行為 認知 應對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105-01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教師認為中學生的問題行為主要表現在學習適應、沉迷網絡、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女教師比男教師更關注中學生在學習適應和情緒方面的問題行為;不同教齡的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看法基本一致;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應對方式可分為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兩種。
一 教師總體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認知情況
1.中學生存在大量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行為
無論是教師對中學生常見問題行為的選擇還是嚴重程度的判斷,相關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大多數為學習方面的問題,教師對不同類型問題行為選擇的結果也表明教師對學習適應維度的選擇所占比例最大。這說明教師認為中學生的問題行為主要來自于學習適應方面且情況較為嚴重。教師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他們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好好學習,所以如果學習方面出現了問題自然是“大問題”;而且學校及以上各級教育機構對教師的考評很大程度上是以其所教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
教師提出的中學生學習問題行為具體表現在學習習慣(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遇到不懂問題不主動請教他人、不按時交作業)、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厭學)、學習動機(缺乏學習動力、缺乏理想追求不在乎成績和前途)、學習壓力(考試焦慮、過度看重成績和排名)等方面。
2.中學生沉迷網絡
教師普遍認為中學生在行為方面的問題行為突出地表現為沉迷網絡,將過多的時間花在網絡游戲和聊天上。但在對這個問題可能原因的分析上,教師們持有不同態度。教師認為,中學生沉迷上網主要是因為好奇心、自我滿足感和尋求刺激心理的驅使;教師則認為學生沉迷網絡與家長的教養方式和不負責任的態度密切相關,這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直接關系。
3.中學生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
教師認為中學生在個性和情緒方面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意志力薄弱,不能持之以恒和情感脆弱。在訪談中,大多數教師都認為中學生這兩方面的問題行為是密切相關的:“意志力薄弱的學生往往在情感表現上也特別脆弱,經不起一點小小的挫折”。現在提倡賞識教育,要給學生更多的鼓勵,這是對的,但只提倡這一點的話,孩子聽到的都是好的,就受不了一點點批評。還有的教師分析說,“中學生意志力薄弱是導致問題行為的關鍵,比如意志力差的學生往往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所以學習成績上不去,而且他們往往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控制,所以也容易迷上網絡游戲”。
二 不同性別、教齡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認知
1.不同性別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認知
不同性別教師對中學生常見問題行為的選擇和嚴重程度判斷的結果表明,相對于男教師,女教師認為中學生在學習自覺性、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等方面的問題更嚴重。這差別大概與男女性別各自的特點有關。
2.不同教齡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認知
不同教齡的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認知基本相同,只在學生意志力薄弱問題上,教齡十年以上的教師判斷更為深刻。根據上述的教師對中學生意志力薄弱的分析,可以看出意志力薄弱的學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因而也更容易產生問題行為。教齡越長的教師對學生問題行為的分析也往往更深刻,因而把這項內容看得更嚴重。
三 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應對方式及影響因素
1.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應對方式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應對方式,可以分為直接作用的應對方式和間接作用的應對方式。直接應對方式是指當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出現或尚未出現時,教師對學生直接采取矯正或預防的措施。形式上包括:一是開展主題班會,以中學生出現的某種問題行為為主題,讓全體學生共同來討論;二是和學生談心,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單獨交談,深入了解學生的想法,進行自我認識。
2.影響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應對方式的因素
第一,教師對師生關系的認知。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教師對師生關系有三種不同的認知,第一種教師將自己定義于同學生“父母”般的角色,在處理學生問題行為時,往往表現出苦口婆心的說教,然而這樣很可能給學生帶來反感,效果并不好。第二種教師認為應該與學生成為朋友的關系,因而很多學生的問題行為就在這種平等的聊天中得以發現和解決。第三種教師也主張師生之間的平等、民主,但在行為上與學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第二,自身成長和受教育的經歷。不少教師在回憶他們自己的成長和受教育的經歷時,這些體驗往往影響著他們對學生問題行為的處理。
第三,家長態度的影響。不少家長對孩子出現的問題行為不聞不問,或是在孩子出現問題后就將所有的責任推卸到學校,這種消極的態度往往讓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行為時也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此外,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及有關部門的做法也讓教師在應對中學生問題行為時感到困惑和無奈。
【摘要】 目的:探討提高護理學專業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訓練途徑,為培養高素質的護理應用型人才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方法:選擇大學二年級(04級、05級)的學生,通過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學生理論小講課、社區健康教育、臨床見習、特殊人群溝通交流實踐、大學生科研課題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實踐訓練,并隨機抽取04級、05級200名學生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效果調查。結果:認為對自己溝通交流能力有較大提高的: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占62.5%、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占71%、學生理論小講課占31%、社區健康教育占55%、臨床見習占62%;在參與效果調查的200人中,認為自己語言表達能力有提高的占80%,能主動交流的占60%,增強了與陌生人交流信心的占96%,認為沒有提高的占7%。結論:通過實施以上綜合項目的實踐訓練,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得到了較為顯著的提高。
【關鍵詞】 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實踐
人際溝通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需要,是人際交往的一種基本形式和手段,也是為人處世的一門藝術。隨著社會發展,護理工作內容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服務對象對護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廣博的文化知識,精湛的護理技術、靈活的溝通技巧,已成為現代護士必備的素質條件[1]。作為高等護理教育,對學生溝通交流的教育,雖然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但大部分仍停留在理論講授的層面上,缺乏實際的訓練,對溝通交流理論如何應用于實踐缺乏一定的認識。為此,在2005年3月至2007年12月間,我們課題組成員對2004級、2005級護理本科學生共計321名,實施了溝通交流能力的實踐練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將具體方法及內容介紹如下:
1訓練對象與方法
1.1訓練對象護理本科二年級的學生,2006年為2004級本科1~3班;2007年為2005級本科1~3班,共321名。
1.2訓練途徑 通過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學生理論小講課、社區健康教育、臨床見習、特殊人群溝通交流實踐、大學生科研課題七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實踐訓練,填寫訓練程序記錄單。
1.3訓練方法實驗操作的角色溝通訓練、講授教育訓練、臨床實踐訓練、大學生科研一對一實踐訓練等。并隨機抽取04級、05級200名學生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效果調查。
1.4輔導教師要求由承擔溝通交流課程的教師、臨床帶教老師擔任。(臨床教師須事先進行相應內容的培訓,且在臨床護理中護患關系反應較為優秀,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者)
2訓練內容
2.1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要求學生在實驗課的操作訓練中,將模型當作整體的人來進行護理,評估患者,做好操作前解釋、操作中指導、操作后囑咐幾個環節,設置服務對象個性特征注重語言的組織,詞句的選擇,充分體現整體護理觀思想。在小病歷的考核中,溝通交流能力作為考核的項目之一。
2.2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由學生自由組合,自行編寫設計臨床案例,知識技能可涵蓋多門課程,由學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來表現,表演小組根據角色的分配及要求,案例的特點演示,充分發揮其各自的溝通交流能力,可以是護士與護士間,護士與患者間,護士與家屬間,護士與醫生間等。演示結束后由教師進行專業技能、角色適應、溝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點評總結。
2.3學生理論小講課在《護理學基礎》教材中選擇合適的章節內容,安排學生小講課,提前幾周讓學生自愿報名后書寫教案及講課提綱,組織進行試講,教師負責修改直至達到教學目標,學生登臺講課,全程進行實況錄像。講課結束教師給予點評。
2.4社區健康教育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選擇健康教育的主題,制定健康教育計劃,確定社區、健康教育對象,利用周末假日,聯系到社區實施完整的健康教育過程。結束后小組進行總結。
2.5臨床見習中溝通交流的訓練溝通技能的完全掌握,必須通過實踐,臨床就是真實的情境,到臨床與病人直接溝通是最貼近實際的訓練方法。學生從大二開始,專業課中就有大量的臨床見習課,學生進入醫院,融入病區,與患者、家屬、醫生進行面對面的接觸,是鍛煉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通過制作溝通交流記錄程序[2],讓學生自愿報名,分別按要求完成特定對象的溝通交流過程,每學期見習結束后師生共同總結,提出評議。
2.6特殊人群溝通交流的訓練分別選取各病區中不同性格、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病情的患者(包括女性、兒童、老年危重者、慢性病、情緒患者以及殘疾者),進行溝通交流訓練,填寫記錄程序單,定期進行總結評議。
3結果
3.1 調查問卷反饋2006年12月針對2004級本科學生發出調查問卷100份,收回100份。2007年12月針對2005級本科學生發出調查問卷100份,收回100份。調查效果見下表。表1 2006年學生溝通交流能力效果調查總結表2 2007年學生溝通交流能力效果調查總結
3.2其他效果反饋在參與效果調查的200人中,認為自己語言表達能力有提高的占80%,能主動交流的占60%,增強了與陌生人交流信心的占96%,認為沒有提高的占7%。
4討論
4.1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該項訓練方法平均有62.5%的學生認為有很大提高,傳統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更多注重技能操作練習,實施溝通交流訓練后,強調以人為中心的護理觀,引導學生注重溝通意識,強化將模型當整體人來護理,符合當今護理的發展思想。技能操作練習中,讓學生有問有答,鍛煉其口頭的表達能力,為此在技能考核中還增加了溝通交流的考核項,對溝通交流能力表現突出的學生允許額外加分。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欲望,收到一定的效果。
4.2綜合性設計性試驗:該項訓練方法平均有71%的學生認為有很大提高,這是一個訓練學生溝通交流能力較好的優秀方法,不僅是多課程多技能的綜合設計練習,而且學生可根據自己設計的臨床案例,分配角色,在設計的情境中表演,學生的精彩交流、正確的技能操作不僅為直接參與者帶來成功的體驗,也給觀摩者以啟發,表演結束后,教師與其他學生的點評又是一次再提高。
4.3學生理論小講課:該項訓練方法平均有31%的學生認為有很大提高.這項方法最主要的是鍛煉學生教學的能力,在教學中口頭語言的表達,身體語言的運用,以及表現自我,展示自我培養鍛煉自信心方面效果是比較顯著的,但由于參與學生數受教學限制,故普及性相對差些。
4.4社區健康教育:該項訓練方法平均有55%的學生認為有很大提高,這項方法是學生溝通交流能力提高較大的,在理論小講課中雖然也鍛煉學生的教育能力,但由于環境在教室里,學生始終感覺不是完全的“主人”,進入社區中就不一樣了,從環境的選擇、教育對象的確立,制定教育計劃,組織教育材料、明確教育方法,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每一次教育活動結束,學生都是滿載喜悅,一種成功、一種價值溢于言表,這種途徑提供了學生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的過程。
4.5臨床見習課中的實踐:該項訓練方法平均有62%的學生認為有很大提高,大二學生以往進入見習課,除了討論病例外,沒有其他的見習內容,所以大部分學生一進入病區除了看病人、看病案外別無目標,我們通過制定學生與患者溝通交流記錄程序,選擇了五種類型的特殊人群進行溝通交流練習,通過這一過程,學生的收獲是頗豐的,不僅鍛煉了溝通交流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針對特殊人群體驗了一些溝通交流技巧的選擇應用以及這些技巧的微妙作用。
4.6另外還有兩項實踐訓練是通過大學生科研課題的形式來進行的,這種方式也比較好,在研究階段都要求課題組學生走出學校,進入社區,鎖定特定的對象進行資料的收集,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還培養了科研意識,兩項課題分別在2006年、2007年通過大理學院科技處驗收,其中2006年的《大理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狀況護理需求的調查》獲一等獎,文章在2007年大理學院學報第4期正式發表;2007年的《護理學生與殘疾人溝通技巧研究》獲二等獎,收錄于2007年大理學院大學生優秀論文集。
5建議
從發放的效果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我們選擇的訓練途徑及方法對護理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提高有較顯著的作用,特別是兩年相比,第二年的效果優于第一年,這與指導老師的能力密切相關。除了以上的訓練途徑外,還可建議再開展溝通交流能力的一些競賽活動等。
參考文獻
1 劉經蕾.實用護理人際關系與溝通[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
2 陳松.建立”護患交流記錄”提高學生溝通及寫作能力[J].護理管理雜志, 2003,1(1):31.
3 殷磊.老年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
4 高穎.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溝通能力[J].護理研究,2006,4(4):919920.
(一)對象:選取本院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大五官科、急診科等整體護理病區的護理人員200名。
(二)方法: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被調查者按照統一要求和格式進行單項選擇填寫。調查內容有:①對護患溝通重要性的認識;②明確每次溝通的目的;③護士長對溝通方法重要性的強調;④實施各項護理活動時的溝通要求;⑤掌握溝通的方式、注意事項及明確阻礙溝通的重要因素;⑥對護患切題溝通與社會一般會談的異同及護患溝通障礙的主要原因的認識等。共發問卷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100%,數據用百分比計算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臨床護理人員雖已100%認識到護患溝通的重要性,但在溝通交流過程中仍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護患交流信息缺乏或不足。患者需要了解自己患什么病?會發生什么變化?采用什么治療和護理手段?后果如何?甚至連瀕死及危重病人也渴望了解自己的病情,但往往不能從護理人員那兒得到足夠的信息。從調查中看出,仍有相當一部分護士對溝通交流的內容不大清楚,其中目的不完全明確的占25%,不明確的占5%;在給病人實施各項護理活動時,認為不一定有必要向患者解釋的占32%;操作時有時有鼓勵病人提問題的占38%,沒有鼓勵提問題的占22%。
(二)對溝通交流的基本技巧重視不夠,以致護患交流的雙方難于理解。調查顯示65%的護士長強調了溝通技巧的重要性,但僅偶有強調和沒有強調的仍占35%。由于護士長的重視程度不足,也導致了護士認為溝通技巧不太重要的錯誤意識,從而造成對溝通基本技巧缺乏了解的局面。如:對溝通交流方法的掌握方面,部分掌握占39%,沒有掌握的占6%;對溝通交流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不完全知道的占25%,不知道的占23%;對阻礙溝通的主要因素,不完全了解的占45%,不了解的占8%;對護患切題溝通交流與社會一般會談的異同,不完全認識的占40%,不認識的占8·5%。
(三)溝通交流知識缺乏,嚴重干擾溝通的有效性。護患溝通障礙的主要原因是溝通交流知識缺乏占45%;其次是專業知識缺乏占30%;再其次是患者方面的原因占25%。
三、對策
(一)加強溝通意識的教育:
1.新時代賦予護士的職業任務,就是要求護士除了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心理素質、淵博的業務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外,還必須具備較強的溝通交流意識和一定的溝通交流能力。在臨床實踐工作中,護士有責任向病人進行有關方面的講解和指導,鼓勵病人提問題,并做出承諾。因為,病人有權力知道自己疾病的有關情況及護士將為他們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護患之間有效的情感與信息溝通,才能更好地實施“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
2.在教會病人必要的衛生保健知識、不斷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種問題的溝通過程中,使病人得到護士的有針對性指導,從而消除其思想顧慮和消極心理,為其順利治療奠定基礎。
3.具有高質量溝通技術的護理,使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滿意而歸的病人是醫院流動的業務宣傳員,他們向其親友、同事、鄰居現身說法,傳遞醫院優質服務的信息,使醫院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譽,從而提高醫院在醫療市場中的競爭力。
(二)增加溝通交流技巧的知識培訓:
1.正確運用語言交流技巧:
(1)語言應通俗、清晰、明了。護士應盡量避免選用模棱兩可、同音異義的詞匯,以免聽者似懂非懂,產生誤解、猜測和無所適從。還要求護士盡可能用病人的話描述病癥,如使用過于專業化的慣用術語,會使患者困惑不解,交流障礙。通俗和文雅是相對而言,還應根據病人的教育程度及理解能力來選擇合適的語言。
(2)護理用語應體現倫理意義,富有情感性。護士面對的是病人,所以用語就應以誠相待,應表現出人的天性和熱情,將對病人的愛心、同情心和真誠相助的情感融化在言語中。而出言不遜、惡語傷人,則就嚴重褻瀆了職業的圣潔,并使病人對護理人員喪失信心,而導致疾病加重。
(3)禮貌語言是成功交流的前提[1]。在與病人交談時,應規范禮貌語言,把握語言的藝術性。要語調適中,語氣溫和,“請”字當頭,“謝”字結尾。在為病人進行治療護理時應采用商量的口吻,避免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并對積極配合者表示感謝。對患者的稱謂應有禮貌,根據其職業、職務、年齡選擇一個既適合患者身份又體現對其尊重的稱呼,嚴忌以床號代替稱呼的不良做法。
(4)明確交流目的,提高溝通有效性。要求護士在每次語言交流時,均要有明確的目的,緊密圍繞預定的目標進行談話,并要保持良好的心境,根據自己話語的信息反饋情況,有效選擇和調整言語形式,以達到形式和內容、動機和目的統一,從而使護患交流效果倍增。
(5)熟悉場合,了解對象,有的放矢。護士在與病人進行交流時,一定要了解他們的思想水平、文化程度、生活經歷、職業習慣、宗教信仰、心理狀態等,以利針對性選擇對方易于接受的語言形式和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進行交流。
2.正確運用非語言交流技巧:
(1)保持良好的形體語言[2]:護士的形體、儀表也會影響病人對護士的感知。所以護士在工作中,應衣著整潔合體、舉止穩重大方,步態輕快,表情自然,言談得體,態度和藹,使病人感到親切、可信、放心。
(2)運用非語言信息配合語言信息:護士在與病人談話時應全神貫注,目光平視對方,并有時伴以手勢。面帶微笑地對待病人,是促進溝通交流的基礎,面無表情的談話常會破壞交流或引起對方的誤會。如給病人實施護理操作時,護士應面帶微笑地走近病人,稱呼病人并說明此次操作的內容、目的及配合要求,然后伸手示意病人置于舒適,操作時應用柔和的目光,觀察病人的反應,并鼓勵其提問題,使病人消除緊張、焦慮的不良情緒,提高護理效果。
(3)合理選擇交流距離:在交流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交流內容,選擇不同的交流距離。如給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時,應選擇個人距離(50~100cm)[3],給病人查體時可選擇親密距離(小于50cm)。
(4)適當使用觸摸:觸摸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溝通方式,其可表達關心、體貼、理解、安慰和支持。在專業范圍內,審慎地、有選擇地使用觸摸對溝通交流具有促進作用。如病人焦慮害怕時,護士緊握病人的手,表示鼓勵病人,給予心理支持;產婦分娩時,按摩她的腹部,可促使順利分娩;把手輕放在發燒病人的額頭上,會使病人感到護士在關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