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陶藝價值取向及經典瓷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959年9月24日,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十大獻禮工程”之首的人民大會堂正式竣工。根據國務院的決定,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直接領導設計和裝修“人民大會堂江西廳”的工作。江西省委書記楊尚奎、省長邵式平親自審定布置方案,省委副書記方志純、副省長汪東興和彭夢庾具體負責領導、協調。為了突出江西的“瓷都”特色,省委決定,創作巨幅山水瓷板畫、瓷屏風、瓷瓶、瓷桌來裝飾人民大會堂江西廳。總設計師由著名美術設計師、建筑設計師施文起和沃祖全(省政協副主席)擔任。全省著名的畫家和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的陶藝專家參與工作。期間,多次邀請在北京、上海工作的江西籍知名藝術家傅抱石、舒同、彭加倫、祝大年、蔡若虹、杜宣等人指導、評議。創作組由民國時期已嶄露頭角、聞名全國的國畫家和陶瓷藝人及一些新秀組成,如胡獻雅、燕鳴、楊石朗、蔡錫林、王步、龔耀庭、徐天梅、王錫良、張松茂等,他們中不少人兼具深厚的國畫創作功底和瓷藝素養。主要承制單位為建國瓷廠、藝術瓷廠、人民瓷廠和紅旗瓷廠及陶瓷研究所。
按照使用傳統山水畫突出革命老區特色和反映時代深刻思想意境的指示精神,創作組選定革命搖籃井岡山、紅色故都瑞金、八一起義的英雄城市南昌、工人運動發源地安源和領導的贛東北蘇區活動中心圭峰等五大革命圣地的山水為主要創作素材,其中“天下第一山”——革命搖籃井岡山題材創制成瓷板大屏風,另外四大革命圣地題材創制成掛壁瓷板畫。又以景德鎮六處風景的美麗畫面制作成景德鎮六景六折瓷屏風,從不同角度表現新中國成立后瓷都景德鎮面貌一新、瓷業生產生機勃勃的氣象。各瓷板畫使用了大量黃金、珍珠、瑪瑙等多種珍貴材料制作。江西廳大門口陳設一對王步繪“釉里三色”綜合裝飾蓮塘風景萬件瓷瓶,廳內陳設著面嵌天藍釉地白釉堆雕瓜果瓷板圓桌一對、王步繪“青花斗彩”桃紋瓷板橢圓桌。畫面生活氣息十分濃郁。三個桌面上擺設了三套景德鎮特制的高檔青花、粉彩茶具,以及輪胎形青花煙灰缸。其中有一套傳統青花茶具,包括一只帶托茶壺、4只帶托茶杯(圖7),另有一個青花煙灰缸(圖8)。
1960年“江西廳”裝修即將完成時,來到即將正式啟用的“江西廳”視察,對“江西廳”具有濃郁的江西風味、工藝精湛又樸素大方的裝修非常滿意。但他提出一個新要求,他認為,景德鎮人民瓷廠燒制的、有點像馬蹄杯款式的這種小茶杯(圖7)很有民族特色,可以在接待外賓時使用。但他本人不喜歡用這種款式的小茶杯,他更喜歡1952年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副主任、潘匋宇之侄潘庸秉設計的那種大茶杯。這種造型的大茶杯在今天已為尋常百姓使用,但在當時還是剛創新出來的新造型。于是經過領導重新安排,以釉下彩瓷生產為專長的景德鎮紅旗瓷廠承擔這項光榮任務。經過精心設計,精工制作,紅旗瓷廠創作“釉下五彩牽牛花紋帶蓋、托茶杯”(圖9)。
、等領導人對江西這片紅土地有著深厚感情的因素,加以“江西廳”廳大(約300平方米)開闊,正好位于人民大會堂正門的二樓上,面對天安門城樓和廣場,是身處人民大會堂觀看天安門城樓的最佳位置。所以,等人經常在“江西廳”的大廳用廬山的云霧茶、遂川的狗牯腦茶和特制的“井岡山”牌硬殼香煙招待外賓。在相當長時期內,曾頻繁地在此廳北側小間午休。從1959—1960年人民大會堂裝飾和日用瓷的研制中體現出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上可見,除了適用的功能價值觀外,思想性和藝術性并重是一個重要原則。而當時所謂的思想性,就是強調藝術要“為祖國山河(新面貌)立傳”、“表現現實生產和生活”的題材、為廣大工農群眾服務。人民大會堂這批裝飾和日用瓷就是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經典作品。當時實現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途徑是要求藝術家深入城市鄉村的車間工地寫生。在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工作的陶瓷藝術家王錫良因彩繪人民大會堂巨幅屏風瓷板畫“革命搖籃井岡山”而數次冒雪上井岡山寫生。后來他談到自己的感想:“我從十歲起畫畫,解放前糊里糊涂畫了十多年,只知道臨摹古裝仕女,捧著部畫稿,依著葫蘆畫瓢,掙一兩個錢糊口,什么思想性呵、藝術性呵,又是什么素描呵、寫生呵,真是聽也沒有聽說過。”王錫良陶藝經歷和感受,就是當時瓷都“紅色官窯”那代陶藝家的共同縮影。“”前后一段時間,“紅色官窯”陶藝的價值取向走上了極端:偏執、過分地強調思想性第一,藝術性第二。
這期間“紅色官窯”制作了大量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瓷品,如雕塑瓷廠出產的“收租院組雕”、“樣板戲組雕”,其他瓷廠制作大量印有語錄、最高指示、“”宣傳口號的生活用瓷(圖10、11是紅旗瓷廠出產的慶賀朋友結婚之喜用的釉下五彩茶杯)。此外,藝術瓷廠還出產不少緊跟形勢的瓷板畫和瓷瓶,如“紅燈記”系列畫瓶。這些作品中,也不缺乏精美的藝術瓷,如圖12、13是王步在這種特殊歷史背景下創作的優美瓷板畫。圖12,王步青花瓷板畫《戲藻群魚觀月圖》。瓷板上題字:“真理光芒日月明,萬流如在鏡中行。恩波更比春波暖,魚水中涵無限情。”圖13,王步青花色釉斗彩瓷板畫《青菜蘿卜》上題字:“田園風景綠茵波,鋪疊窗前一望中。如此青春如此日,好將生意比東風。”顯然,剔除極端和偏執,景德鎮“紅色官窯”陶藝追求現實題材與陶瓷的裝飾特點結合、裝飾風格與器型結合、延續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功能用瓷藝術化的價值取向仍然值得今天的陶藝家們認真對待和借鑒。
“紅色官窯”的經典瓷品古代歷史上景德鎮創造了不少獨樹一幟的經典瓷品。現代“紅色官窯”在繼承悠久燦爛的陶瓷文化基礎上,在符合時代趨勢的陶藝價值取向追求中,又創造了不朽的經典傳奇。在“紅色官窯”完整的陶瓷工業體系形成之初,“十大瓷廠”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和陶瓷制作的工藝特點對其生產任務進行劃分,如建國瓷廠以生產傳統高溫顏色釉瓷為主,藝術瓷廠以燒制粉彩瓷為主,人民瓷廠以青花瓷為主,雕塑瓷廠則以制作雕塑瓷為主,紅旗瓷廠多是做日用釉下彩瓷,光明瓷廠主要為青花玲瓏瓷,東風瓷廠的主要產品為壺、壇、仿古瓷、薄胎瓷等傳統瓷,景興瓷廠主要制作碗、盤,宇宙瓷廠生產工業用瓷為主。在后來的發展中,各廠在專長之外,也開展新業務,大量制作了各種精美的仿古瓷品。青花瓷、粉彩瓷、高溫顏色釉瓷和雕塑瓷,在歷史上就是景德鎮傳統“四大名瓷”。“紅色官窯”將它們發揚光大,并創新青花玲瓏、釉中彩、薄胎瓷、綜合裝飾瓷等精美瓷品,廣泛用于出口創匯、外事交往、出口展覽等活動及國家機關裝飾陳設,為塑造“瓷國”美好形象和發展國家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此過程中,各廠形成了一系列享譽國內外的品牌瓷品,如建國瓷廠高溫顏色釉“珠光”牌陳設瓷,人民瓷廠的青花梧桐瓷,藝術瓷廠“福壽牌”粉彩瓷和“景德鎮牌”高白釉薄胎瓷,東風瓷廠的壺,景興瓷廠“磬聲”牌餐具,光明瓷廠生產的青花玲瓏瓷,紅旗瓷廠的釉下多彩瓷,都是瓷都“紅色官窯”中盛開的朵朵奇葩。
“紅色官窯”還在挖掘傳統工藝基礎上,創新出許多藝術瓷經典的而在今天已成絕響的作品,如著名“青花大王”王步1959年彩繪的“釉里三色蓮塘萬件瓶”,再如天藍釉地白釉堆雕瓜果瓷板圓桌面,是當時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副所長潘庸秉(潘淘宇之侄)和兒子潘文錦(時任陶研所藝術室色釉組組長)合力攻關,經數年沒日沒夜苦干,發明、使用“天青云鶴”工藝制作而成,如今其制作工藝已失傳。再如王步“青花分水”(圖12)、“青花斗彩”(圖13、14)作品,時至今日公認已無人企及。今天,瓷都人在延續“紅色官窯”的陶藝價值追求中又不斷創造了一批新的藝術經典,“紅色官窯”的陶藝價值取向成為了不朽的永恒。
作者:劉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