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接受美學下外國文學教學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由于就業市場壓力帶來的“外國文學無用論”的功利思想,高校外國文學教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文章依據姚斯“接受美學”中的理論:文學除了審美功能,還具有社會構成功能以及文學社會功能的實現途徑,嘗試探索新的外國文學教學模式———強化外國文學的社會功能性教學模式,以糾正“外國文學無用論”的認識誤區。讓大學生切實體驗到外國文學在增加其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中的應用價值而真正愛上外國文學,從而走出外國文學教學的困境。
關鍵詞:接受美學;外國文學;教學模式;社會功能
隨著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大學生開始把有用與否作為選擇課程的依據。很多學生認為外國文學在其成長或就業方面沒有實用價值,產生了“外國文學無用論”的思想。但姚斯的“接受美學”[1],卻為我們揭示了文學強大的社會構成功能及其實現途徑。在姚斯文學功能說理論的指導下,強化外國文學的社會功能性教學模式,讓大學生在色彩斑斕的外國文學世界里徜徉,既充分享受審美愉悅,又洞察人生、管窺社會。從外國文學中獲得的大量間接人生、社會經驗,將會在今后的實踐中,起到指導人生、規范行為的作用。
一、外國文學教學面臨的困境
曾是高校外語專業支柱課程的外國文學,教學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最主要的是大學生就業從傳統的分配型轉向市場選擇型。因此,大量學生把學習熱情轉向與就業關系較大或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如商務外語、旅游外語等。外國文學課程受到冷落,已經是不可回避的事實。“外國文學無用論”是高校外國文學現有教學模式造成的。以日本文學為例:在日本文學教學方法上,超過60%的教師仍然沿用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2]:在講日本文學作品時,先講時代背景、作家生平。接著讓學生讀一遍,然后譯成中文,其間講解一下生詞、難點。最后總結一下作品的主題、寫作特點等。因此,學生認為這些常識性的文學知識,無助于其就業或人生經驗的積累,從而生出“日本文學無用論”的思想。
二、破解困境的方法
如何走出外國文學教學這一困境,作為外國文學教師,除了呼吁對現有的外國文學教學大綱進行反思,對外國文學教材進行實用性改革等宏觀問題,最切實可行的微觀辦法就是探索新的外國文學教學模式。針對學生“外國文學無用論”的認識誤區,筆者對癥下藥,在姚斯“接受美學”文學功能說理論的指導下,以日本文學為例,探索外國文學新的教學模式———強化外國文學的社會功能性教學。在關注外國文學審美功能的同時,揭示外國文學的社會功能,糾正外國文學無用論的觀點。讓大學生體會到外國文學所具有的深刻內涵和對他們人生所具有的珍貴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破解外國文學教學的困境。
三、強化外國文學的社會功能性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強化外國文學的社會功能性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姚斯“接受美學”的文學功能說。接受美學,是世界文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文學研究方法之一,也是20世紀中期以來,世界上影響最大的文學理論之一。其代表人物姚斯的文學功能說認為:“除了審美功能,文學還具有社會構成功能。當讀者的文學閱歷進入其實際生活的期待視野[3],促成他對世界的理解,并作用于他的社會行為時,文學的社會構成功能就會顯現出來。”[4]“文學的這一功能可以通過讀者對作品人物的各種認同模式得以實現”[5]。比如,“聯想型認同,即讀者借助作品人物體會自我和他者經驗;對完美人物的欽慕型認同;對有缺陷的平常人物的體諒型、同情型認同;對受難或窘迫人物的內心凈化型、解脫型認同”等[6]。也就是說,強化外國文學的社會功能性教學模式,不是簡單直白的說教,不是要把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學變成政治思想課,而是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認同,積累豐富的間接人生經驗。當大學生步入社會時,從外國文學作品中間接地獲得的各種道德規范、人生閱歷、社會經驗就會自然而然地對他們的實際行為、工作、生活起到規范、指導、幫助作用,從而實現文學的社會功能。
四、強化外國文學的社會功能性教學模式的方法及案例
(一)強化外國文學的社會功能性教學模式的具體方法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對外國文學作品的藝術層面進行精心的研讀分析,使學生得到審美享受和藝術熏陶的同時,強化外國文學作品中隱藏的各種道德寓意、人生閱歷、社會經驗即社會功能性的挖掘,引導大學生對文學作品主人公的各種認同,以加深大學生對人生的理解,適時地拓展學生們的生活視野,提高他們的道德境界,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從而實現外國文學的社會構成功能。外國文學多來源于作家的生活經驗,加上他們的想象和藝術處理,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個鮮活而豐富的文學世界。它不僅令我們感到陶醉,而且可以讓我們獲得對這個世界的感性認識。與此同時,世界上的文學作品也多是描寫人類的本質、人類生存的原因、死亡的奧秘等偉大而永恒的主題[7]。因此,外國文學作品不僅給我們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描摹了一個繁雜的世界,而且,外國文學家在創作中,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對這個世界的感悟融入其文學作品,這就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深奧的觀念世界。這個深奧的觀念世界,與我們所熟悉的經驗世界完全不同。解讀這個陌生、深奧的觀念世界的過程,就是我們分析、解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也是我們認識了解世界的過程,即通過外國文學作品感性的經驗世界表層含蓄微妙的言語,剖析深藏其下的觀念世界中精深切要的義理。引導學生認同作品中的微言大義,以便大學生步入社會后,規范其行為、指導其人生。這一教學模式,將使大學生在色彩斑斕的感性世界中,享受審美愉悅的同時,又能在諱莫如深的觀念世界中,洞察人生、了解社會。長此以往,大學生就會驚奇地發現外國文學不僅有用,而且在宏觀上堪稱人生指南,在微觀上,可做行為指導,從而深深地愛上外國文學。
(二)強化外國文學的社會功能性教學模式的具體案例以日本文學為例,《戲作三昧》是日本近代文學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之一。在作品中,芥川龍之介以江戶時代作家馬琴為主人公,用細致的筆觸描寫了馬琴一天的生活及其所遭遇的藝術與人生的矛盾。1.在《戲作三昧》文本中挖掘人生經驗,通過引導學生對主人公馬琴的各種認同,揭示文學的社會功能。在教學中,除了對《戲作三昧》藝術層面抽絲剝繭的分析解讀,驚嘆芥川精巧的構思,欣賞芥川細膩的筆觸,贊嘆芥川生動的心理描寫,充分地享受芥川文學藝術品般的審美愉悅,再通過引導,讓學生們在文本中,體會馬琴四面楚歌的困境。同情馬琴困于文藝檢察官的淫威;擔心馬琴陷入狡詐書商的圈套;贊嘆馬琴不為五斗米折腰;佩服馬琴在各種困境中表現出來的堅定的藝術至上的信念。前兩種是“接受美學”中的同情型、體諒型認同;后兩種是欽慕型認同。這就是文學社會功能的體現:使學生了解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困難,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克服這些困難,將自己的信念堅持到底獲得成功是人生最大的課題。2.在向學生介紹《戲作三昧》主人公的原型曲亭馬琴時,可以不失時機地進一步強化一下文學的社會功能性。曲亭馬琴創作《八犬傳》,歷時二十八年。其間家境陷入窘迫,創作遭遇頸瓶,作品遭到質疑,雙目完全失明等困難重重。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認同馬琴堅韌的性格,這就是“接受美學”的對完美人物的欽慕型認同;還可以引導學生對馬琴因沒有門人相幫而陷入創作絕境的事情進行反思:如果馬琴在其鼎盛時期,招募些門人,既可培養文學后繼人才,又可以在其失明后幫其寫作。這就是“接受美學”的體諒型、同情型認同。根據“接受美學”原理,由于讀者期待視野不同,因此認同的形式也不同。無論哪一種認同,對學生們步入社會后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前者會以堅韌的性格面對困難,后者會在順境中未雨綢繆。對諸如《戲作三昧》這種作品的分析解讀,可以讓學生們認識到,人生處處是矛盾、社會時時有誘惑。只有像馬琴那樣,在各種困境中,堅持自己的信念,才能做好人生的每一次選擇,才能抵制社會的各種誘惑,獲得幸福的人生。
五、強化外國文學的社會功能性教學模式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都處在由純真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他們渴求了解人生、體驗社會。把人生和社會生動而藝術地再現于外國文學作品中,恰好為大學生提供了在文學世界里體驗人生、暢游社會的機會。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采用強化外國文學的社會功能性教學模式,在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同時,強化對外國文學作品中隱藏的各種道德寓意、人生閱歷、社會經驗等社會功能性的挖掘,引導大學生對文學作品主人公的各種認同,從而增加大學生間接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在踏入社會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時,借鑒這些間接的人生、社會經驗,干預、引領實際生活,在紛繁的事物和接踵而至的困難面前,頂得住壓力,經得起誘惑,避免走彎路而直達人生的頂點。
參考文獻:
[1][3][4][德]姚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22-56.
[2]程愛民,徐勁,柯可,等.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J].外語研究,2002,(1).
[5][6][德]姚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M].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27,199.
[7][美]羅德•霍頓,赫伯特•愛德華茲.美國文學思想背景[M].房煒,孟昭慶,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501.
作者:劉吟舟 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