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描寫教育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寫意;素描;教學
寫意性是中國畫凸顯的美學主張,中國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意畫主張神似。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遷想妙得。唐王維詩、畫俱佳,后人稱他的畫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宋人尚意,其繪畫富有詩情畫意和文人情趣,元夏文彥《圖畫寶鑒》卷三:“仲仁以墨暈作梅,如花影然,別成一家,所謂寫意者也。”寫意是中國繪畫精神之所在,寫意與寫實相對,是通過簡練放縱的用筆著重表現對象的意韻神態的一種畫法。寫意不求工細形似,只求以精練之筆勾勒景物的神態。寫意是抒寫胸中逸氣,抒發作者的情趣,寫意之法,亦是寫心之法。寫意素描教學要弘揚寫意精神,體現中國的人文關懷和對自由的追求,筆者在寫意素描教學中嘗試從以下四點加強對寫意精神的理解與表現。
一、強調用意第一
夫寫意者,無意而寫何為?寫意的實質就是自由表現,抒寫心意。觀山人、黃賓虹、揚州八怪、石濤等寫意大師的作品,其筆斷意連,意斷神連,無不體現大師們在用心寫意,“心即是法”“意即是得”。素描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言心聲,書心畫,抓住心靈的感悟,表現作品的“精、氣、神、情、意”。有感而發,才能創造出有情感的作品。素描教學中,不能為了素描而素描,而是通過心靈的感悟讓學生得到修養的提升和人格的升華。
二、凸顯人文內涵
繪畫要注重文以載道。素描教學不單是技巧的教學,更是在教學中融入文化內涵,促進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寫意是中國傳統審美精神,寫意素描是建立在主客體關系之上,托物言志,創造心中意象。一方面藝術創造的過程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流露,需要藝術家將眼前之竹物化為手中之竹,其物態化過程離不開畫家的文化修養和獨特的審美體驗,文化修養深厚的藝術家才能創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教學中讓學生反復體悟藝術家的創作經驗與審美思想,把自己想象成藝術家,體驗藝術家的所想所思,領悟作品蘊含的意蘊哲理。另一方面在寫意素描教學中,加強對表現題材、內容的文化挖掘,通過反復推敲、取舍、升華,增強作品的人文內涵,有助于學生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
三、追求個性品質
藝術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各民族的審美觀念也不盡相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是有不同的藝術審美觀,才產生了多元的文化藝術。藝術之間相互融合滲透,藝術觀念也在不斷碰撞,在滲透與碰撞中不斷發展演變。我們在學習汲取其他藝術的同時一定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如果丟了寫意的精神,中國繪畫藝術將黯然失色。因此,在寫意素描教學中,強調學生個性的發揮,重視對寫意精神的理解與表現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摒棄循規蹈矩的思維方式,力求畫面生動有韻味。可以嘗試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甚至表現夸張的、夢境的、荒誕的形象,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內心的情感。此外,讓學生通過想象、聯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四、表現筆情墨趣
寫意素描不同于寫實素描,兩者在內容、形式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寫實素描側重造型的具象逼真,強調比例、結構、透視、質感等造型要素,是再現自然的一種表現形式。寫意素描側重表現,強調畫者內心主觀情感的表達,其表現手法多樣,能體現作品的筆情墨趣。以線形寫意素描為例,以粗細不同,剛柔相間、曲直有別、疏密相對、虛實相襯的線條來刻畫形象,抓住對象的形神、動勢等,會塑造出更生動的形象來。中國書法藝術就是線的藝術,書法的筆意通過富有張力的線條得以顯現,同時也蘊含了書法家的修養和秉性。在線形素描中加強線的表現,融入書法的藝術審美,能夠豐富寫意素描的表現形式,提升作品的審美意蘊。在寫意素描教學中,找到中國文化的寫意精神,在技術意識和精神意識上,更加側重精神意識的熏陶。拓寬學生視野,從哲學、宗教、美學中吸收營養,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不僅注重個性心理和情感的表達,又能具備一定的文化內涵,形成獨特的審美意識。寫意素描教學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王克舉.對話寫意[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一、本學年度雙江小學有教師10名,分別承擔小學一至六年級各科教育教學。任務重,壓力大,師資水平不齊,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要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科研,以此推動教學工作上新臺階。在學年度開學之初,教研組便制定了教研工作計劃。既按上級要求,又結合本校實際校情,學情。把教研工作落到實處。
二、本學年度學校領導非常重視學校教研工作,專門開會研究教研計劃。上下學期各開展全校性教研活動四至五次,上學期開展了“作文描寫指導”、“小學分數運算教學”、“科學課如何上”、“品德課的實踐性”、“如何提高復習課的效率”等專題教研活動。下學期教研組開展了“語文課背誦”、“小學數學小數運算法則”、“品德課與學生言行教育的關系”、“重視小學音美課教學”等專題教研活動。各位老師認真準備,積極發言,有的老師還撰寫了小論文,教研心得等文章。大家教研熱情很高,渴求知識,渴求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大家齊心協力,合作愉快,一邊教學,一邊教研。這對學校的教學質量提高也大有幫助。
三、每次教研活動我們都是事先布置,讓老師們作好充分準備,在進行教研活動時,認真作好會議記錄。因為大家忙于教育教學,即使是很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也不善于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由于忙,大家更沒時間撰寫教學論文,而現在不管是評職稱,晉級等,都要求要有專業論文,所以我們堅持作好教研活動記錄,為老師們保留下教育教學經驗體會以備以后急時之需。本學期全校老師有5人撰寫了教學經驗文章。
一、 高屋才能建瓴,高瞻才能遠矚
王旭平老師作為一名特級教師,喜歡鉆研各類理論書籍,在教育教學理論上有很深的造詣。他結合自己20多年的教學經驗,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關于初三語文教學的理論,尤其是關于作文教學的部分,運用它往往時間短見效快。
而很多時候,我們作為教學一線的老師,因為每天要處理大量的瑣碎的事情,剛開始工作時是疲于應付;后來熟練了,變成視而不見,麻木不仁;再后來,變得自以為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總以為,自己掌握了教育教學的規律,自己對教材、學生都了熟于胸了。其實,這個時候,就是我們一線教師最危險的時候,我們往往在這時候迷失了自己,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在進名師工作室之前,我已經有了10多年教齡,覺得自己很懂教育教學了。進了名師工作室,我才發現,自己是井底之蛙,對很多的教育教學理論知道的只是皮毛而已,更不要說熟練運用了。
他經常教導我們:別以為理論知識是枯燥的、空洞的,一旦融會貫通,它將形成巨大的效應。在他的影響下,我開始系統地學習一些理論,從名人的上課案例到名家的教學思想,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些理論,在我面前似乎打開了一扇窗,我感到課堂越來越有吸引力,教學越來越有趣。現在,我積極研究教育教學理論,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理論,更新教學觀念,積極參加課題研究,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并陸續發表了一些文章,如,《也談語文教師早讀課角色的變化》《四點讓語文課堂靈動起來》(刊登在《科教導報》2009年第32、42期上);2010、2011年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意象法”解開散文閱讀的一把鑰匙》和《朗讀,享受語文的快樂之源》;2012年又在省級刊物發表了《記敘文寫作三部曲》《表演法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三步打造成功記敘文》 《在“敏銳、公正、調適、合作”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等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再學葉圣陶》等七篇論文分獲國家和省級獎,《古文讓我歡喜讓我憂》等多篇文章獲鎮江、丹陽市級獎。最近我正在嘗試研究系統的教學方法,漸漸形成“意象法”的閱讀教學思路。
從這幾年的理論學習中,我深深明白一個道理,研究理論絕不是浪費時間,而是更好地利用時間,更好地指導教學。正所謂高屋才能建瓴,高瞻才能遠矚。
二、 融會貫通,精雕細刻
以前上課,很多時候,是埋頭于解決一個一個的小知識、小問題。至于為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為什么要這樣提問等,想得比較少。在王旭平老師的指點下,我有了較大的長進。
首先,我對整個教材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于每一冊書中所出現的知識點,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每次開學第一課,我不再是匆匆教學,而是利用好這節課為學生梳理好知識點,建立好知識樹,然后引導學生圍繞知識樹設計自己的學習計劃,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適當調整,做到胸中有丘壑。
其次,我開始有意識運用一些教育教學的理論,讓課堂變得生動鮮活起來。比如,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提倡教語文要有一些創意。我便適時拋開教參,在生活中找素材。教學《繁星》這課時,不再簡單進行賞讀,而是挖掘到巴金先生謀篇布局的妙處,動員學生找到按時間地點轉移描寫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充分用好了教材,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水融。
以前只注意到每節課解決幾個具體的問題,現在,我開始有意識地研究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以及提問的方式方法,甚至將教材順序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調整。每一節課備課的時候,都要反復自己提問自己,反復雕琢,直到自己滿意才算備好課。在教學高爾基《童年的朋友》一課時,我抓住了外貌描寫作為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歸納出外貌描寫的四個重點:有重點、有特點、有條理、有修辭。實戰訓練時發現寫作效果不是很好,于是接下來又利用《一面》中關于魯迅先生的三個外貌描寫進行強化,然后又利用《我的老師》中對蔡蕓芝老師的一句話外貌進行補充,到此,學生運用外貌描寫就自如了。
當我有意識地融會貫通,精雕細刻研究教材,并且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時,不得不佩服王老師當初戰略眼光的高遠。
三、 全盤規劃,提升能力
王老師是特級教師,也是學校的領導。每天除了上畢業班的課,還有很多公務要處理。可是,他總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2011年下半年,因為工作的需要,我成為學校的一名中層干部,擔任九年級組長一職。剛開始,我怎么也不能轉換角色,因為我已經習慣在自己的班級里打拼。王校長看出了我的焦慮,及時找我談話。他說:“以前你是優秀的班主任,要帶好一個班級;現在你更是一名優秀的管理者,要帶好一個團隊。用你管理班級的方式去試著管理一個教師隊伍。記住一點,同中找異,你要找出管理老師與管理學生的差異。”
這一席話如醍醐灌頂,驚醒夢中人。我將焦慮轉換成了思考,將抱怨轉換成了學習。漸漸地,我發現,管理學生和管理老師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我們要愛護學生,我們同樣也要愛護自己的同事、下屬。每一個人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思想的。如果我們不能真心地、平等地對待每一個老師,我們就不是一個稱職的管理者。如果我們不能以身作則,不去體察民意,不去做實際的工作,那一切都是空談。空談誤國,空談誤校,空談誤生。
從此開始,我適應了新的崗位,在管理方面又打開了一個新天地。
人們都說:幸福像花兒一樣開放。在王旭平導師的指引下,我越來越感到教學像花兒一樣綻放,芬芳怡人。很感謝學校提供的這個機會,讓我能在名師工作室與那么多優秀的老師近距離交流提升;尤其要感謝王旭平導師,他給我在教育教學上予以很大的幫助,給我提出了很多珍貴的意見,幫我指出了諸多的不足,讓我更深刻而全面地認識、了解自己,釋放自己的教學潛能!